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正确引导自媒体空间的大众审美,什么是表层审美化

正确引导自媒体空间的大众审美,什么是表层审美化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03:47:1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因此,他在《美学与哲学》中说:“审美对象是具体的,它充分地、明确地、按照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在感性的光辉中存在着。”审美对象是一种感性存在,但又不仅仅是感性的外观,它还有着自己的内在结构。他认为,在审美对象中,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又有欣赏者的主观性,因而在它身上:“总有一个主体出现,主体在审美对象中表现自己,审美对象也表现主体。

”所以,审美对象虽然处于世界之中,但它本身已具有了一种主体所具有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自己与世界对立起来,超越于其它对象之上,也超越了自己物的地位,从而成为一个准主体。审美对象作为一个准主体,能带有一个它所表现的世界。杜夫海纳提出了一个“被表现的世界”作为准主体,审美对象在自己内部开辟出一个内在领域,这个领域具有时空的结构性质,但又不同于客观世界的时空,它使审美对象在审美经验的开展中随之拓展开来丰富自身。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被表现的,具有表现力的世界,从而给予审美对象一个自为的地位。与此同时,这个世界的构成仍然是感性的形式,仅仅在感性的作用下存在于世界,即他认为的:“审美对象同时作为存在于世界又打开了一个世界的东西而出现。”由于审美对象包括一个感性基础和一个内在世界,因而它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而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却宣称这种结合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可参看我之前的回答:《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到底该如何理解?》审美对象不仅是一个自在自为的对象,它还是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对象,在这一点上,杜夫海纳并不认为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的“具体化”。他认为审美对象是被感知而且是为了自身而被感知的艺术作品,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被作为它的欣赏者的知觉主体感知。

他说:“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区别是:要有审美对象的显现,必须在艺术作品之上加上审美知觉。”因此,审美对象既不是一种观念意义上的对象,也不是一种纯粹意向对象,而是一种感觉的对象,即:“审美对象……只能付诸知觉,是作为感知物而存在的作品。”02 审美知觉上文谈到审美对象只有在欣赏者的意识中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不能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而是要积极介入到作品中去,甚至达到心醉神迷自失于对象之中的境地。

但是,杜夫海纳强调这种介入只能采取知觉的方式:“审美对象不规定我去做任何事情,但要我去感知。”他进而提出了关于知觉的一般理论,在他看来,对感觉与知觉的分析是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他认为要达到现象学所谓的纯粹意识,不必进行现象学还原,只需对审美知觉和审美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即可。但是,杜夫海纳认为,近代以来在哲学与美学的研究中,感觉与知觉距离人类经验中的活生生的可以感觉的方面——那种最基本、最具体也是最原始的东西越来越远了。

文章TAG:审美化正确引导审美表层大众正确引导自媒体空间的大众审美什么是表层审美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