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体现宋人尚清的生活态度,料得清贫馋太守是什么意思

体现宋人尚清的生活态度,料得清贫馋太守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00:25:4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问安所笑,笑我非尔。物之相物,我尔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余,以竹发妙。竹亦得风,夭然而笑。这是苏轼关于文同其人所作的最早评述,他觉得此人爱笑健谈,竹画传神,有趣得很。此一相识,又隔6年,二人才迎来第二次会面。熙宁三年(1070)四五月间,文同应召还朝,知太常礼院兼编修《大宗正司条贯》,直到熙宁四年( 1071 ) 初春离京出守陵州(今四川仁寿),而这段时间苏轼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

这是二人相处最多的一段时间,文同常去苏轼位于西城的居所拜访。他在《往年寄子平》中回忆说——记得往年归在京,日日访子来西城。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清欢居此仅数月,夜夜放去常三更。与苏轼在一起,对坐两寂寞也饶有趣味,交心畅谈更让文同聊发少年意气,故态如狂生。《道服赞》卷题跋,宋,文同,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此题跋书于范仲淹为友人“平海书记许兄” 所制道服赞文卷后,也是文同留存的唯一书法真迹“呵呵”趣笑 戏谑张扬 不到一年的相处时间,苏轼与文同的唱和诗文非常多,两位友人不断分享生活,哀其所哀,幸其所幸。

熙宁三年(1070)夏天,文同养的马和猿先后死去,苏轼得知后作了悼亡诗,文同读罢又附和一首回应(《和子平悼马》《和子平悼猿》)。苏轼在《跋文与可墨竹》中记录过一件趣事,是二人书信交往时的生动写照。文与可画墨竹,起先大画特画,见到上等的纸绢都要奋笔挥洒一番,被在场的人争夺拿去,自己也不惋惜,但是过了不久便惜墨如金,不再随意画竹了。

有人问其缘故。答曰,自己当时学道未至,修养不足,遇到不如意的事便会画竹发泄,这是病啊,现在病好了,自然就不画了。对于这个转变苏洵却有不同的解释,他说文同这哪里是病,那是为了防止贵人求索时不好意思拒绝,干脆一概不画。苏轼便写信去玩笑道:我看这就是病,而且病还没有好,还会犯的,一犯病就会画画,到时我就偷偷抢过来收藏。

你说你肆意画竹是病,我却从中得到好处,看来我也是病了,我对文同墨竹的喜爱与痴迷,又何尝不是一种病。《墨竹图》,宋,文同,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同画竹首创以墨深为面,以墨淡为背的竹叶画法,正反浓淡错落有致,其墨竹风格对后世影响极深,成为湖州竹派开创者因为求画人太多不堪其扰,文同一气之下把送来的上等绢扔到门口脚踩着说,我要把这些拿来作袜子。

他又告知前来求画的人,“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号召他们去找苏轼求画。文同将自己所做所说写信告诉苏轼,结尾还加一句“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苏轼收到信,回说,若要画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文同哭笑不得,回信“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苏轼却不依不饶,又作了一首诗:“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文章TAG:尚清生活态度清贫宋人太守体现宋人尚清的生活态度料得清贫馋太守是什么意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