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浅析唐代的宰相制度,什么是集体宰相制度

浅析唐代的宰相制度,什么是集体宰相制度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6:41:0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地方上行郡县制,郡有太守,县有县令。秦朝行法家,严刑峻法,不出15年始皇一死天下崩。而后两汉在秦朝的政治制度基础上陆续也有一些变化。刘邦进入关中地区,约法三章,替代秦朝的严刑峻法。汉初行黄老之说,与民恢复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和儒生逐渐占据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政治舞台。刘邦鉴于秦朝的教训,行郡国并行体制,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行分封制,刘姓诸侯国林立。

汉武帝时期,抬升尚书台的地位,开始参与机要,成为了皇帝决策的顾问,内廷开始对抗外朝,三公的地位下降。察举制开始建立实行,这一制度虽然能够发现一批人才为朝廷所用,但是也打造了世家豪门的门阀制度。也是在汉武帝时代,开始在郡县上面,仿大禹九州之说,建立了州这一行政区划,设立刺史行监察采访之职。虽然刺史的行政级别要低于郡太守,仅仅是监察官,但是在东汉末年终于演变成州牧这一实际的行政官,郡县两级变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

这一时期,允许官员自辟公署,聘请吏员。所以有些人质疑为什么秦汉时代官员数量这么少,其实他是不明白,佐吏都是官员自己聘请的,自己发工资,不在政府官员之列啊!从秦朝开始,两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大概700多年,政治制度虽然有很大的变化,但可以看出模板是秦朝的。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南北朝对立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机关)、门下省(复审机关)、中书省(决策机关)三省, 把原来丞相一人干的活分成了3个角色,决策-复审-执行,流程化运作,互相牵制,行集体宰相制度。尚书省下面设立吏(中组部)、民(唐朝改为户部,负责财政)、礼(文化、外交、教育部)、兵(国防部)、刑(公安、司法部)、水(后改为工部,相当于水利部、建设部)六部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没有太大的变化。

科举制代替了察举制,彻底打击了门阀制度,从此中国开始走向了平民社会。地方行政上,以州县两级代替了州郡县三级,但是到了唐太宗时代,又学习汉武帝故事,设立“道”作为监察一级,全国划分为15个道。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镇作为州的上级,地方行政体制演变成为了三级架构,宋代也是以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现代口语中的“道路”,其实是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此外,隋文帝杨坚废除了自辟公署的惯例,佐吏都纳入了政府官员的体系,这是一大进步。五代和两宋,大体延续了隋唐政治制度的精髓。两宋保持了唐末设立的枢密使,主管军队,形成了中书、枢密对掌文武,号称宰执。鉴于节度使权限过大的惨痛教训,宋朝在地方最高的行政区划-路,设立转运使司,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提点刑狱司,负责一路刑狱;提举常平司,负责一路的仓储;经略安抚司,负责一路军事。

文章TAG:宰相浅析制度唐代浅析唐代的宰相制度什么是集体宰相制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