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对话美术硕士论文,为什么重视艺术的论文

对话美术硕士论文,为什么重视艺术的论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17:54:56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源头?

《典论.论文》作者为曹丕。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世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首先,他强调文章的价值和地位,认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鼓励文人们去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鉴于曹丕的身份,这种观点对魏晋和以后的文学创作,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曹丕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而气有清浊,即有阳刚和阴柔的不同,不能兼擅,这实际上说的是作家的个性和气质形成作品独特风格的问题,比如,刘桢“壮而不密山”,徐干“时有齐气”等。

再次,曹丕的这篇文章里,初步划分了文学体裁,即“本同而末异”的问题。他认为,“奏议宣雅,铭诔尚实,诗赋颂丽”,这种分类和特点,还是比较粗疏不精细的,但推进了以后文体的研究。第四,关于文字批评的态度问题,作者批评了贵古贱今的偏见和“文人相轻”的习气,特别是对“文人相轻”的指责,是作者的新鲜之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现象,后世仍然存在,这是不利于开展正确的文学批评的。

书圣王羲之。留下了一篇。《笔势论》想问大家。这篇论文对大家的书法有什么好处?

谢邀。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已有26位师友友回答了自己对王羲之《笔势论》的看法和学习心得,一位师友友还把后人写得《笔势论》的字帖图片做为配图晒给大家看,其对书法的挚爱可见一斑。对题主排疑解惑的热忱可谓精神可嘉!但有一个尴尬的问题,师友友们都没有提出来,这就是《笔势论》是后人伪托之作,而不是王羲之的真实书论。

最早是唐代书法大师孙过庭在他的书论《书谱》里详论其妄,判定是后人伪托之作。他是这样说的:“代传《与子敬笔势论》十章(今传笔势论十二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义叶方,章则顿方,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张虚诞。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孙过庭的这段话有三个意思。一是说《笔势论》语句拙陋,论理粗疏。而王羲之位重才高,其《笔势论》与王之留世之文词对比,高下可见。二是王羲之去世前还在考求古训,由于死的早,根本还没有心思去给儿孙留什么书法方面的秘籍。三是《笔势论》中有王羲之与张伯英同学的记载,孙过庭由此断定《笔势论》是唐以前之人所伪托。

另外,近代大学问家余绍宗在他的《书画书论解题》中也断定《笔势论》“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而现代出版的《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选》,也由于上述原因,大多不把《笔势论》附在王羲之的书论之内。而王羲之真正的书论是《自论书》,由《晋书二十二》记载而传留至今。所以说《笔势论》虽然对学书者有所裨益,但一定切记,它是伪托之作。

流传有绪的《自书论》,大家共认是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发表的感悟和见解。其主要意旨是:在注重书法艺术形质“美”的同时,“意”要做为衡量书法艺术内涵的基本尺度。包括作品从点划的笔意到整体的意境,都是创作主体情感心绪的直接展现。王羲之的书论,创新和充实了当时还重视先前只重形象意味的单一审美的观念,从而由“尚象”转换到了“尚意”的书学新时代,为后代书法理论的健康、深入发展指明了道路。

国家开始重视艺术音乐教育,部分家长重视文化课,大家觉得艺术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影响?

国家开始重视艺术音乐教育,家长重视文化课的,大家觉得艺术音乐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影响?  国家一直都更重视文化课程,在这一大前提不变的基础上,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这个点。向西式教育学习  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区别之一就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式教育更重视文化课,因此重视教育下的孩子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较弱,而西式教育重视个性化发展。

这一国家重视点的增加,释放出了国家也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希望教育不光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学生,也培养出千姿百态的人;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这一重视点的增加,将孩子从千篇一律地学习文化知识的旧局面变成了以文化知识为重,以艺术素养为辅的新局面,从在学校中学习科目的选择到人生方向的选择,这无疑增加了孩子的选择。

这样的改变预示着教育将选择权交还给了孩子,交还给了家长,这是一种进步。而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珍惜;艺术教育充实了课堂  文化教育带来的枯燥用艺术教育进行缓冲,学习压力得到了舒缓,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起来。此外艺术教育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性情,养成良好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章TAG:硕士论文美术对话论文重视对话美术硕士论文为什么重视艺术的论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