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三国之志2地灭星是什么意思,新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三国之志2地灭星是什么意思,新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3:56:33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中"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一句,意思是用正道示人。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汉中对蜀国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

什么是贞观之治?

什么是贞观之治

谢悟空!贞观之治,顾名思义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中"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一句,意思是用正道示人。由于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他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非常重视治理天下,常常提醒自己不能走上杨广残暴拒谏亡隋的道路,他提倡以道治天下。在内政上举才纳谏,重教兴国,整修吏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鼓励商业,修订法律,审慎行法;在外交上,整治边防,强边固疆,友好交往,通商互利。

贞观之治,使唐朝初年社会呈现出一片复苏繁荣景象,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基础。贞观之治主要表现在行政上实行君主领导下的三省六部制,有效防止了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出现的滥用职权、腐败、暴政等问题,将皇帝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掌管,中书省负责下命令,门下省负责监督命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意即中书省下发的命令由皇帝签发后方可下达,若门下省认为不可下达,即是皇帝签字,也不能下达,门下省认为可行,最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

由于三省六部制有效地制约了皇帝和各省部的权利,使贞观之治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治理天下之典范,其比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整整早了一千多年,体现了李世民不愧为一代英明的封建君主。如果没有对天下治理深刻透悟,缺乏李世民博大的胸怀,就难以做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之所以伟大,还在于他做到了天下帝王能做到而不愿做到的事情。李世民为了皇权而不怕下放权力,而其他皇帝害怕失去皇权想方设法集中权力,这正是李世民不同于其他帝王的伟大之处,也是唐王朝能发展到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什么意思?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什么意思

这是曹操《神龟寿》诗里的两句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之。汉魏之际,曹操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观沧海》,从此诗坛开始把山水作为歌咏的主要对象,通过对山水的自然描绘寄托个人的理想抱负和思想感情。

《神龟寿》一诗动静结合,写了个人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语言简捷生动,清新旷达,自然传神,流露出诗人春风得意举重若轻的胜利者心态。诗中景物和气势虚实相生,不仅真挚感人,而且气势磅礴、慷慨生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之。展现了大海吞吐般的雄伟气势和浩瀚景象,寄托了诗人与天齐高的壮志雄心和人生理想。

西周时周公平定的“三监之乱”是指哪三监?

西周时周公平定的“三监之乱”是指哪三监

约公元前11世纪,渭水中游黄土高原姬姓部落首领周泰王,想把君位传给三子季历的儿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继承他的事业。周泰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弟仲雍为了成全父亲的意愿,就从中原迁往长江下游的江南,在无锡、常熟一代定居,筑城建立“句吴国”。公元前11世纪中期,纣王残暴腐朽统治下的商王朝被周武王(即:周文王第二子姬发)所灭,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史称“西周”。

周武王在取得政权以后把武庚(商纣王的儿子)分封在殷商故地为殷侯,并部署自己的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去帮助武庚,名义上是帮助,实际上是监视所以叫“三监”。二年以后周武王病死,由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即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还是个12岁的孩子,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太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四弟周公辅佐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回到封地,就派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去鲁国做国君。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啦”。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

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吗?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周公尽心尽意辅佐成王,管理国家大事,可是他的三哥管叔、弟弟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啦。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了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辅佐他的叔父有点信不过。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他绝对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被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有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费了三年的时间,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周公的三哥)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脸面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

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他的八弟)革了职,对蔡叔(他的五弟)办了一个充军的罪。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东部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边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商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这就是史称“三监之乱”。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20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50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第二年,周平王被迫向东迁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历史上称之为“东周”。

汉中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它到底有什么战略地位?

汉中对蜀国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第一,汉中物产丰饶,气候宜人 能够驻扎大量军队,能够保证军粮供应。第二,汉中北接秦岭,秦岭将汉中和关中截然分开,蜀国派兵把守秦岭的几大隘口,有利于蜀国北部防线的巩固。第三,汉中是蜀国的缓冲地带,手中保有汉中,成都的统治者就可以大大舒一口气,减轻北方的政治军事压力。

文章TAG:之志地灭星三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