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什么是君民共主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什么是君民共主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1 01:47:3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参看《贞观政要》)这种“抚民以静”的管理原则其实就是汉初的“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富民措施,便是他的民本理念的体现。《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治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自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贞观之治”的繁盛与李世民的仁治政策是分不开的,用德治,少刑罚,“抚民以静”,这是李世民的治国思想的鲜明特点之一。第三,廉洁自律,兼听纳谏李世民被称为明君的很重要的一个根据是他能廉洁自律、兼听纳谏。李世民是古代帝王中能做到自省自检、勤勉治政、善听建议、反省失误的少有的帝王之一。

李世民从谏如流、兼听纳谏使他成了史上最为开明的帝王典范。他曾强调:“治国无他,纳谏任贤即可。”(参看《贞观政要》。他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纳谏好比是照镜子,人要照镜子,而忠臣就是君王的一面镜子,常听忠臣谏言,犹如君王照镜子,有利于戒骄纠错。李世民善于纳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心纳谏。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能虚心听取直臣、谏臣的不同建议。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有多达30多位大臣屡次向李世民上书进谏,其中,魏征的进谏是最多最厉害的,他“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魏征的谏言常是李世民不喜欢听的。此外,刘洎、岑文本、王珪、褚遂良、马周、虞世南等也都敢于面折廷争,向李世民进谏,甚至对李世民直接提出批评。魏征(剧照)李世民对于大臣们的谏言虚心听取,认真观省,他曾对司空裴寂说:“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

联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联怀也”。(《贞观政要·求谏》)二是鼓励进谏。李世民不仅虚心纳谏,而且他还大肆鼓励大臣们进谏,他常常对于敢大胆进谏的直臣进行奖励。宋代史学家曾巩曾说:“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曾巩《书魏郑公传》)曾巩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治国上远胜于之前历代君王,正是因为他能屈己而虚心纳谏。君王能虚心听,忠臣敢大胆说,朝中才有正气,决策错了才能有效纠正,治政才能减少失误,这是强国之道。第四,君臣和谐,如鱼与水帝王与文武大臣之间的关系是史上最复杂的关系之一,是政治活动中最难处理的关系。

文章TAG:君民共主思想梁启超什么是君民共主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