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葛荃丨儒道互补析论,儒道互补是什么

葛荃丨儒道互补析论,儒道互补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00:12:3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确立“三纲五常”、树立“春秋大一统”观,从此儒家进入朝廷庙堂。汉武帝为什么放弃道家黄老之术尊崇儒家呢?道家讲究“无为而治”,适合需要休养生息刚刚经历乱世的国家。对于汉武帝这样的开疆拓土的有为帝王,道家反而成了一中阻碍,内有诸侯王国做大而威胁中央集权,外有匈奴不断骚扰边境,再无所作为的话必然就是内乱。儒家的积极入世和忠君思想,汉武帝没理由不喜欢。

汉武帝把儒家的“三纲五常”确定为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精神支柱,后来程氏兄弟与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则进一步将“三纲五常”凸显为天理。历代统治者必然选择儒家作为正统思想,包括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和清朝。董仲舒的儒学不是单纯的儒学,而是糅合阴阳、道、法各家学说,董仲舒借用了道家思想,认为《春秋》重“元”,而“一元者,大始也”。

《汉书·元帝纪》:“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儒家成为朝廷正统思想并不意味着朝廷就一定按照儒家思想来做,王莽就是一个儒生皇帝百分之百按照儒家思想去做,结果就是一个悲剧。

儒家不过就是一个意识形态,一面旗帜,维护统治的手段,以四书五经取士为的是把人才都赶到一个笼子里边好控制。打着“民为贵君为轻”的旗号让臣民匍匐在地高喊万岁,儒家一个特点就是虚伪,培养的伪君子特别多。有人提出“阳儒阴法”,儒家讲仁义道德,法家讲制度,秦汉以后整体上都是法家。梁启超说“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犹秦制也”。

谭嗣同则更进了一步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 也”。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体系中一直是儒表法里儒法并用。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儒家思想确实有麻醉人民的作用;君主专制也离不开法家的法、术、势。大清朝就是典型,一方面跪拜孔子,另一方面大搞文字狱恐怖统治。儒家思想虽然是正统思想,但是与道家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士大夫阶层,儒道互补已经成为必备的人生指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搞平衡。

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官员像孔子,而作家及诗人像老子和庄子。而当那些作家及诗人成为官员时,他们表面上像孔子,骨子里则是像老子和庄子。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灵魂中,道、儒在交替变换中。当他成功的时候是一个好儒家,当他为艰难及失败所围困的时候是一个道家。“道家已经变成中国文人的心灵按摩师,这个鸡汤已经喝了几千年还是有味道。

文章TAG:儒道互补葛荃析论葛荃丨儒道互补析论儒道互补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