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期刊论文为什么那么短,为什么要看期刊论文

期刊论文为什么那么短,为什么要看期刊论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2:51:14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我说过了,中文的期刊传播范围不广,受语言的局限太大,可能只在大中华地区、日韩及东南亚等地有受众。所以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成果也只能被这些地区的学者看懂并探讨,那么其含金量就自然低了。我们总是希望一个成果被世界所认可,而不仅仅是在中文世界里被认可吧?当然如果是要凑论文发表数量,或者在国内的学术圈混,国内还是有各种权威的核心期刊的,在这些上面发表文章难度同样很大,发表的文章对于毕业或升职同样的有帮助。

为什么有些诺贝尔获得者论文只发表在级别很低的刊物,然后凭此获奖?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

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

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

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

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文章TAG:期刊论文期刊论文为什么那么短为什么要看期刊论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