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听听那冷雨原文(听听那冷雨原文好句)

听听那冷雨原文(听听那冷雨原文好句)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9:12:34 编辑:教育经验 手机版

听听那冷雨原文(听听那冷雨原文好句)


一.《听听那冷雨》

1.“心冷”故“雨冷”初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对标题中的“冷雨”甚为不解:作者为什么要写“冷雨”而不写其他雨呢?

2.难道除了季节上的原因(他写的是“惊蛰过后,春寒加剧”的时候的雨,此时的雨确实给人一种“冷”的感觉)之外,这“冷雨”就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吗?

3.于是想起一位文艺理论家说过的话,其大意是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无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假如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热情奔放的,则出现在他作品中的事物,必定也是热烈欢快的;假如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压抑郁闷的,则出现在他作品中的事物,必定是凄凉冷清的。

4.前者如杨朔的《荔枝蜜》,后者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样看来,余光中之所以要写“冷雨”,是因为他思想感情的压抑郁闷。

5.“心冷”故“雨冷”,这是笔者反复阅读文本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这就牵涉到对文本主题理解的问题了。到底有什么因素促成作者的“心冷”呢?

6.作者之所以“心冷”,首先因为流亡的游子不能归。余光中1928年出生在大陆的福建,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去了台湾,在台湾生活一晃就是二十五年。

7.在这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作者深深地思恋着大陆的故乡。在他的记忆里,“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8.”在他看来,自己即使“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然而,“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9.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在牵连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境中,作者自然感觉到雨是“冷”的了。

10.作者之所以“心冷”,其次因为思乡的情愫不能解。虽然身在异乡,但大陆故乡的生活一直刻在作者的头脑里,一种强烈的思乡的情愫萦绕着他,任他想尽办法也不能解脱。

11.在他的记忆里,“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还是骤雨打落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12.”在这样的心境中,作者自然感觉到雨是“冷”的了。作者之所以“心冷”,再次因为台北的古意不能留。在作者看来,“雨是最原始的敲打乐”,“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13.要聆听雨敲打出来的音乐,必须有瓦的出现。而现在,随着“公寓时代的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14.“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构成了一个“没有音韵的雨季”。而且伴随着环境的恶化,“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15.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自然感觉到雨是“冷”的了。由此可见,所谓的“冷雨”只不过是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一个载体罢了。

二.听听那冷雨原文 作者:余光中

1.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2.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3.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4.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5.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6.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文章TAG:听听那冷雨原文听听那冷雨原文好句听听听听那冷雨原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