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为何官位世袭九品中正,官位世袭九品中正什么意思

为何官位世袭九品中正,官位世袭九品中正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6 10:40:0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魏晋以来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把人依据品行分成九等,由中正官品评向政府推荐,长此以来举荐由世家大族把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状,士族和庶族界限鲜明。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历史上有什么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而其中创立于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是特殊时代下,具体历史环境所造就的一种依托于察举制的选官制度。它一共存在了接近300年,然而却慢慢演变成巩固门阀士族的一种手段,从而被时代所遗弃,被科举制所取代。很多人认为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是为了巩固门阀士族,因此素来被诟病不已。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倒果为因。九品中正制最早的雏形始于曹操时期,始于军队。“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充分说明九品中正制初创之时并非以血统为评定依据。在九品中正制出现以前,两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以道德行为为考核评量的标准。到了东汉时人们意识到对人物的品评不是一时测验所能得来的,需要长期观察,反复考量。

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乡闾品评的传统。是故我们再读《三国》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名士,因为这些名士其实是上代名士点评出来的,然后他们再点评下一代人,由此名声成为了汉代选官的基本盘。后来察举制逐渐为外戚、宦官、以及乡闾清议品评所把持,到了黄巾起义之后,宦官被剿灭殆尽,天下三分,形成新的局部统一局面后,这种名士集团、清议风气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当时曹魏政权的主持者曹操虽然出身也算大族,但却也不是名门,而是与当时名士集团对立的宦官集团。此时大族名门已经成为封建政权分类势力的中心,而曹操企图要恢复集权政治的传统,因此势必要抑制名门大族。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面对战乱时代的权宜之计。那么九品中正制是怎么运作的呢?首先设立中正官职位,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名士集团手中拿回来。

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其次,中正品评人物,作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依据,所提供的资料有三项,一是家世、二是状、三是品。家世一项,即被推选人的家世,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官修和私修的薄阀、薄世,也就是一种家世记录。中正根据记录答履吏部所询“征其人居,及父祖官名”单在魏时,家世是选拔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状,是应选人的形状。

是汉魏之间的道德评价的一种具体描述,到了晋代则变成了一种间断的概括式批评。品,就是家世、状的最后综合而给予人物的评级。九品中正制设立的原因是在于抑制门阀大族和浮华朋党,以及照顾士人流移的现状。可是从汉末起门阀大族在不断滋长,现实的封建政权建立在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所以最终必然的结果就是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亦即九品中正制被门阀大族所控制、利用。

九品中正制创立时虽然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最终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加重了大族在地方的权威、势力,从而巩固了门阀统制。九品中正制到了南北朝时期,对门阀所起到的巩固作用发挥到了顶点,但在门阀制度业已确产兵为士庶区别制造了理论根据之后在,何种制度已不重要,所以它逐渐被更先进、更合理的科举制所取代,到了后期只剩下“九品”的官员等级的制度,而没有了中正选官的制度。

文章TAG:九品中正官位世袭为何官位世袭九品中正官位世袭九品中正什么意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