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Hanergy,汉能控股集团

Hanergy,汉能控股集团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0 15:27:42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汉族的由来是什么?

汉族的由来是什么

我国有十四亿人口,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2%,就是有12亿左右是汉族,对于我们汉民族的起源故事。先秦文献有记载,汉族先民居中原,仰韶龙山相交融,石器文化有遗留,部族统尊炎黄帝,部落集团逐步融。秦有千古秦始皇,六国兼并得一统,此时汉人华族称。汉朝国运四百年,他族不以华族称,汉朝之兵称汉兵,汉朝使臣曰汉使,汉朝百姓唤汉人,从此民以汉号立。

按照历史的发展,中国封建王朝的建立起源于秦,自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历史便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秦国虽然强盛一时,但由于统治者的暴政,国运短促,很快便走向了灭亡,而后就是另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大汉,汉朝又分为东汉和西汉,中间有十五年的时间属于新朝,但总体来说,在汉王朝的统治下,大汉国力强盛,促进了社会繁荣,在与周边国家的来往中,外族便以国号“汉”来称呼汉人,自此,华夏民族便以汉族自称。

汉族人的起源的华夏族,也即是黄帝的华族和炎帝的夏族合并而成的,所以我们又叫炎黄子孙,华夏族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和其他文明起源是一样的,文明总是发源于有河流有肥沃土地的地区,就好象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等。汉人的叫法是从汉朝开始的,因为是汉朝,所以外族胡人都叫汉族为汉人,后来就发展为汉族的代称了。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比亚迪和上汽集团哪个更具有投资价值?

比亚迪和上汽集团哪个更具有投资价值

今天看到一个问题,比亚迪的股价已经到160了,你敢入手吗?160这个价格其实是比亚迪跌了不少时候的价格,题主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估计没有想到比亚迪的股票价格能够涨到这么高,最高涨到了260多块钱。那时候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比亚迪的股票在短短的一年内就已经翻了这么多倍。现在再来回到这个问题,可以说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有时光机返回到当初,不管是题主还是我,估计会把所有的家当来入手比亚迪的股票。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很多人为了比亚迪这个股票的价格悲喜交加。回归到原始的问题吧,比亚迪和上汽哪个更有投资价值?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能够一直创新,这是很多企业目前做不到的。插混最刚开始就是比亚迪做得,在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之前,到后来比亚迪一马当先推出纯电动车,可以说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一直走在最前列。

近几年各个车企都开始做新能源车,好像哪个车企不做新能源车都说不出口。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眼看着慢慢丧失作为一个关注比亚迪的人确实也很心痛,但就在这时候比亚迪推出了它的刀片电池。在大家对于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一直有隐忧的时候,刀片电池出来真的是个很大的惊喜。它解决了电池自燃的这个问题。哪怕比亚迪自己是个主机厂,刀片电池对外销售,也还是有很多的车企采购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今年的Dmi技术更是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比亚迪车子销量上升的希望。省油加速快安静,还能有个绿牌,最关键的是这车子也便宜,秦plus也就是10万出头。我身边都有两个朋友订了秦plus的车子,不过现在还没有交车,等着交车。总的来说比亚迪是一家很注重技术的企业,在这么多车企里面确实是有自己的实力,我更加看好他。

文官集团祸国殃民?为何说文官集团导致宋朝积贫积弱300年?

文官集团祸国殃民为何说文官集团导致宋朝积贫积弱300年

这个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是“与经济利益集团融合在一起的文官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宋、明灭亡的最主要因素,这种极端的文人政治带来了很多严重问题,宋王朝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国家军事力量薄弱、积贫积弱。”我之前有数篇图文说过这个问题,这里简单论述一下:首先,文官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或者是代言的利益集团利益,把国家权力私有化,垄断了国家经济,造成了“民”富国贫。

古代王朝灭亡的最明显的表面现象就是土地兼并,从国家角度,任何朝代都在抑制土地兼并,但都被文官集团从国家政策执行层面化解。越到王朝后期,上层统治者的这种努力越是徒劳无功,原因就是文官阶层与利益集团融合的越来越紧密。土地兼并只是文官集团与经济利益集团融合后出现的最低层次的私有化,是垄断生产资料的一种私有化。

普通百姓宁可卖儿卖女也不会轻易出卖土地,只有借助官府的力量,地方豪杰才能做到“巧取豪夺”,这就像打劫一样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低劣手段,真正高层次的是行业准入、政策税收优惠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大地上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在不断增长,但普通百姓没有得到实惠,国家没有增加税收,这些财富都汇集到了与文官阶层融合的利益集团手中。

北宋、南宋,是中国古代王朝士大夫阶层最舒服的一个时期,也是农民生活压力最大、起义造反频率最高的一个时期,更是国家相当贫弱的一个时期。如果不是宋朝的经济很大程度是“国营”经济,也会和明王朝一样因国家财政破产而无力养兵。其次,为了维护这种利益,文官利益集团牺牲了百姓、军队,最后放弃了国家。当利益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维护自身利益的独立意识。

这已经不是文官阶层中少数仁人志士能够扭转的,这样的人只能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异类,是要被批臭、批倒的。王安石还算赶上好时候了,没有被肉体消灭,宋王朝后期和明朝对这些士大夫阶层中的“叛徒”是必除之而后快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要避免武将阶层掌握权力,所以宋王朝时期武人地位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要避免对外作战,所以宋王朝决策者普遍存在花钱买和平的投降主义倾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要从压榨百姓入手,包括国家救灾物资、黄河治理经费都有人开始打主意,灾年反而是一些人的丰收时节;为了维持自身利益,就要把黑手伸到军队口袋当中,对外军事作战或者国防建设经费成为文官利益集团攫取利益新的来源。

整个逻辑链条是经济发展==》文官集团道德沦丧==》文官与利益集团融合==》文官架空皇权==》文官掌握军队==》军队去专业化==》军队战斗力下降==》军事失败。当军事失败成为常态,国已不国,王朝灭亡就是个早晚的事情了。总之,文官阶层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正义力量转化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力量,其关键就是与经济利益集团的深度融合。

至于宋王朝,积贫积弱三百年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而且由于处在武人治国向文人政治转变的特殊时期,不但没能发挥文人政治的优势,反而彻底放弃了武人治国的益处,为了保住自己皇位的宋朝皇帝们放大了这种缺陷。否则的话,哪怕像晚唐藩镇割据也不会轻易让异族如此容易占据了中原。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

有人能说一下关陇集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他们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其代表人物就是王翦、李信、司马错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世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门阀世族在东汉中叶就已经把持垄断了仕途;曹魏时期创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有助于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晋时期,门阀世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则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贵族也已经不复当年。

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它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空前绝后地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八柱国中赵贵成就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

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

根据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有两大特征:一、“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个集团囊括了当时天下各民族的人才,而且该集团是军政一体化的。威名赫赫、势力极其强大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乎全出自于这一集团。

到了唐太宗时期,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权力渐衰,新兴的山东士族逐渐取而代之。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则是关陇集团最后的曙光。武则天上台后,欲消灭唐朝宗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一系列瓦解此贵族集团的手段,比如崇尚进士文辞科,破格录用寒门子弟,以及毁掉府兵制等。而长孙无忌之死,等于干掉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旗帜性人物,标志着这个集团行将朽木。

刘邦集团、李渊集团、朱元璋集团,这三个相比哪个的实力更强一些?

刘邦、李渊、朱元璋分别作为大汉、大唐、大明的开国皇帝,而这三个朝代都可以说是汉人建立的大统一王朝,而且持续时间长,对中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好汉三个帮,他们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也都建立的自己的团队,刘邦是以沛县兄弟组建的汉军集团,李渊是关中集团,朱元璋是淮西集团。汉军集团、关中集团和淮系集团,基本上都包含了首脑、统帅、谋士、战将、后勤等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集团整体而言没有明显缺陷,都是比较完整,那么三个集团相比,谁的实力强一些呢?应该是李渊集团。

刘邦汉军集团:军事统帅:韩信;主要谋士:张良、陈平、郦食其等;主要战将:樊哙、周勃、曹参、灌英等;后勤治理:萧何。李渊关中集团:军事统帅:李世民、李靖、李世绩;主要谋士:刘文静、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等;主要战将:秦琼、尉迟敬德、侯君集、程知杰、屈突通、柴绍、长孙顺德、张亮、殷开山等等;内政大臣:李建成、唐俭、虞世南、萧瑀等等。

(唐朝后期主要是由朝廷调度,因为各类机构完善,李渊就是总调度官)。朱元璋淮西集团:军事统帅:徐达、常遇春;(最厉害的军事统帅为朱元璋)主要谋士:刘伯温、朱升等;主要战将:蓝玉、沐瑛、朱文正,李文忠,冯胜,邓愈,胡大海等等。后勤治理:李善长。三个军事集团中当属李渊集团的军事力量最强,包含有李世民、李靖,李世绩三位顶尖的军事将军,其中李世民和李靖一奇一正,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发挥极为出色。

而刘邦集团只有韩信能有这样的水平,从军事统帅的角度上看,韩信和李靖都是集大成者,不分伯仲,但是加上一个李世民就不一样了,所以军事统帅级将才能力,李渊集团要高于刘邦集团。朱元璋集团的军事能力中最强者是朱元璋本人,明朝军事指挥和战略规划基本是朱元璋设定,徐达等人北伐的战略规划和行军情况都是朱元璋提前规划。

毛主席曾经评价朱元璋是中国历代君王中军事能力第二的人,而这第一人就是李世民,徐达、常遇春的军事统帅能力,在历史上的评价比起李靖和李世绩还是有差距,可见在军事才能上朱元璋集团比李渊集团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从军事能力上而言,李渊集团无论是在军队的统帅还是战将的数量上,其实力都超过了刘邦集团和朱元璋集团。在战略谋划方面,可以说三方的能力比对不出大小,因为三方在战略上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失误,而且基本上战略执行到最后都成功了。

后勤保障方面刘邦拥有萧何、朱元璋拥有李善长,而李渊集团在这方面似乎是没有比较著名的人物,这是因为李渊集团与其他两个集团不同,李渊集团在统一天下前,就已经有完整的朝廷运行体系,各方面事务只需要按照朝廷规程办理就行。三个集团中李渊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带兵打仗的首脑,因为他手下有足够多的统帅,而且李唐集团也是三个集团中唯一一个能两线作战,且都取得胜利的集团。

李渊黄河流域由李世民统一,长江流域由李靖统一;而刘邦集团虽然也是两线作战,但是只有韩信在北方连战连捷,而刘邦与项羽对峙败多胜少;朱元璋也只能先对付陈友谅,而后对付张士诚,最后北伐,不能做到两线作战。两线作战也是实力的提现,唐朝初期是中国武将的一个辉煌时期,有很多名将出没其间,从集团人员实力到集团的硬实力而言,李渊集团高于刘邦集团和朱元璋集团。

清朝官位制度大部仿照明朝,那为什么清朝皇帝可以不受文官集团限制?

(1) 因为明朝兵权未在手上。因为明朝没有杰出的,有权利的武官。明朝初期,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开始大力整治朝堂,到朱元璋晚期,基本上当时陪他打天下的功臣都被他杀了,接着还有朱棣谋反成功之后,就开始重视太监。到明朝后期,明朝的朝堂格局就是文官和太监两大阵营了,本来应该是文臣武官两大阵营的。所以皇帝一方面是受到文臣辖制的,因为文臣不止一个,古代的文臣是由阵营的,当一次主考官,基本上那一次的考试中的人都要叫他老师,所以问陈世杰出不穷的。

但是没有物管,在之后的打仗的过程中,屡战屡败,中间还经过了英宗与其弟弟争夺皇位的事件,明朝基本上走下坡路了。清朝却与之相反。虽说康熙年间,康熙平三藩,也是在杀武官,但是康熙是有他自己的八旗的,他有武官,而且康熙可能是吸取了清朝的教训吧,非常注重领土完整,康熙多次打仗,亲征噶尔丹等,都奠定了康熙的地位。

(2)皇帝不同朱祁镇和康熙的故事十分相像,两者都是幼年登基,都有顾命大臣,但不同的就是皇帝。朱祁镇重用太监,来辖制文官,他为啥要辖制文官的,因为他感到了掣肘,感到了文官集团的镇压。但是太监掌权了,皇帝权利就分散了,受到文官集团的限制很正常吧。康熙也差不多,8岁登基,14岁亲征,16岁除鳌拜,一举闻名从此再无人小瞧,更别提在之后的平三藩,战雅克萨了。

汉朝可以再次中兴,但晋朝和宋朝也是两朝,为何却没有办法再次雄起呢?

汉朝中兴本就是刘秀集团编织的谎言!两汉与两晋、两宋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果用“粗糙”的说法下一个结论就是: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可以做到在灭亡以后再次崛起,晋、宋如此,汉也是如此。为什么说“汉室中兴”就是个谎言呢?理由很简单,所谓“中兴”是指一个王朝走到低谷之后二次崛起,其中暗含一个条件——该王朝是一个连续的、有继承性的政权。

东汉与西汉连续吗?有继承性吗?显然没有。而东晋和南宋,确实是对西晋和北宋的继承,是一个连续的王朝。西汉从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驾崩后,王莽立宗室子弟刘婴为太子,自任摄皇帝。始建国元年(公元8年),王莽受禅登基,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建立自己的政权,国号也叫“汉”,皇帝叫刘玄,史称“玄汉政权”,或“更始政权”。

当年他们攻破长安,杀掉王莽,新朝灭亡。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县称帝,他所建立的政权也叫“汉”,史称“东汉”。同一年刘玄被赤眉军杀害,玄汉政权灭亡。当时赤眉军也建立了一个“汉”政权,皇帝叫刘盆子,后来被刘秀所灭。看清楚没?刘秀的东汉与西汉中间隔了一个新朝和刘玄的汉朝,根本不连续,也没有任何政治上的继承性。

也就是说东汉和西汉其实是两个毫无关联性的独立政权,不存在继承关系,更不是一个政权。既然如此,请问“中兴”何来?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但他一直宣称自己是子承父业的中兴之主,我戏称刘秀是,“主动放弃王健林这个创业者的光荣身份,而选择了王思聪这种富二代的身份”。为此刘秀咬牙吞下了苦果,他把自己过继给了西汉汉元帝为子,他的亲爹刘钦则从法理上与刘秀断绝了父子关系,没有获得追封为帝的殊荣。

其实汉元帝比刘秀大69岁,刘秀出生时汉元帝都已经去世27年了。刘秀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要让后世认为他的“汉”就是西汉的“汉”,而不是新政权,因此他只能做继承者,而不是开国皇帝。刘秀为什么不能做开国皇帝?因为古人认为,王朝更迭要有天命,假如刘秀说自己是创业者,对不起,请你拿出老天给你出具的合法证明,否则你的政权就不合天命,就会被老天厌弃。

这东西今天看起来很搞笑,但在古代是个很严肃的法理问题。刘秀没法证明,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告诉世人:俺也没说我这是新政权呐,俺从祖宗手上继承的,是富二代,至于西汉的合法性还用我来证明吗?因此,“汉室中兴”就是个谎言,我们只能说刘秀建立的王朝,把中国的历史再次拉向一个新的高潮。我们不能因为刘秀是刘邦的后人,就认为两汉一体,更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汉朝再次崛起。

再谈第二个话题:王朝的中兴全都是昙花一现,从来没有真正的二次雄起,晋朝、宋朝如此,汉朝也是如此。我们熟知的百年王朝,其发展轨迹有个共性:开国头三代皇帝锐意进取,国力大增,进入大治时代。到中期后,皇帝昏庸无能,高层权贵腐败堕落,社会矛盾加剧。这时候大多会出现一两位所谓的中兴之主,他们大刀阔斧割除弊政,王朝出现新气象。

但中兴之主一驾崩,王朝立刻进入不可遏制的下行道,以加速度的方式灭亡。每一位中兴之主就像夜空的礼花,把自己的绚丽留在了史册,却在身后留下一地鸡毛。问题来了,中兴之主为何不能再造乾坤,让发展的势头持续下去,却成了王朝衰败的分水岭了呢?我们以晋朝和宋朝为例说明。首先,东晋和南宋的命不好,他们面临不光有“内忧”,还有“外患”东晋的第一任皇帝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15岁时继承了琅琊王爵位。

“八王之乱”后期,司马睿奉命出镇扬州,一大批北方豪族势力跟着他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建兴四年,匈奴人刘曜攻破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第二年,司马睿在南迁的豪族势力拥戴下,在建邺称“晋王”,晋愍帝被杀后,他又登基称帝,延续了司马家族的基业。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靖康之变爆发后,北宋皇族被“团灭”,京城的皇族子弟全都被打包发配黑龙江。

赵构成了唯一的漏网之鱼,那时候他受命天下兵马大元帅,出京招募勤王之师,碰巧不在开封。金国人撤退后,留下张邦昌为“大楚”伪皇帝,替他们镇守中原。可是张邦昌不愿意当汉奸,金国人一走他就主动让出皇位。于是赵构捡了个漏,在应天府(商丘)登基称帝,续上了赵宋天下。东晋和南宋虽然延续了“天命”,但他们面临的环境非常恶劣,可谓内忧外患交加。

东晋南迁后首先面对着政治基础薄弱的问题。司马睿出身皇室庶支,在法理上遭到宗室的质疑。作为晋朝统治基础的山东士族集团,虽然大量南迁,但相对于江南士族集团,他们毕竟是外来客,如何融合两大士族集团是个大问题。另外,衣冠南渡之后,以王敦为首的军功势力与皇权矛盾激化。这三大内忧,整个东晋都未能解决,它最终也亡于这些矛盾的爆发。

此外,东晋还面临着北朝的威胁。从军事实力上讲,东晋与北魏无法相提并论,倘若不是北魏自己出了问题,东晋恐怕早就被灭了。南宋建立后也同样如此。搞垮北宋的政治毒瘤党争问题始终不能平息;崇文抑武的国策不能适应现实需求,导致南宋常常自断手臂;南方的富庶又滋生了朝廷偏安一隅的堕落心态。倘若不是金国的铁蹄,南宋皇帝们活得相当滋润,根本无视悬在头顶的刀剑。

所谓中兴,收复失土是起码的条件,军事实力的差距,让南宋大多时候连过江的心思都没有。同样,如果不是因为金国人自己出了问题,南宋不可能支持那么久。刘秀当时面临的环境则要简单得多,起码他没有外患,那时候的匈奴元气没有恢复,鲜卑还处于初阶阶段,西羌只会小打小闹。那时候的南方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其政治影响力有限,因此刘秀的主战场主要在中原和河北。

当然,我不是说刘秀的难度小,但不得不承认,他所面临的环境相对于东晋和南宋要好得多,没有不可跨越的障碍。其次,东晋和南宋第一任皇帝上位,靠的是“颜值”,而不是“能力”中兴之主是王朝中兴的灵魂,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开国之君往往成为后人楷模的原因。很不幸,司马睿和赵构都是“富二代”,与从白丁出身,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刘秀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司马睿虽然是东晋开国之君,却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庸主,他在位只有六年就被郁闷死了。六年间司马睿只做了一件事——对抗王敦,可惜他既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又不能有效利用王敦的反对势力,结果成了王敦的俘虏。后世对司马睿的评价,除了承认他“仁厚”外,几乎没有一句好话。其中尤以魏收的评价最犀利:“窃魁帅之名,无君长之实,局天脊地,畏首畏尾,对之李雄,各一方小盗,其孙皓之不若矣。

”就连对司马睿最忠心的王导,都说他“名论犹轻”。赵构要比司马睿强很多,在靖康之难中,他所展现出来的勇气,一度让人我们恍惚看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他对秦桧、张浚、刘世让能人的摆弄,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他政治家的高超手腕;他对岳飞的狠毒,也显示了他最为皇帝的厚黑。但是,这些显然远远不够,他不具备拨乱反正的英武之气,也没有胸怀天下的大气磅礴,更缺少克复中原的民族担当,在他狭隘的心里,个人利益始终在第一位。

作为温室里长出来的花朵,司马睿和赵构天生就是“颜值担当”,经历风霜的能力不及常人,根本不具备中兴之主的能力。对比一下刘秀,人家童年就跟着父亲、叔叔四处漂流,成年后读过太学,又跟哥哥一起混迹江湖,自己养了很多江湖侠客。其知识面、社会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远不是司马睿和赵构所能比的。

最后,作为继承者,他们的操作空间上限是“改革”,而不是“革命”所谓中兴为何不长久?仔细研究您就会发现,他们的中兴之路无外乎两个字——改革,通俗一点讲就是修修补补,砍掉某些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既得利益人,让底层百姓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但这种改革往往是避重就轻,没办法彻底铲除弊病之根,往往中兴之主刚刚驾崩,旧势力立刻抬头,所有的改革成果瞬间被推翻。

中兴之主们为何不“革命”,而是充当补锅匠呢?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政治势力的拥护,而这些势力在拥护皇权的同时,同行一定会转化为阻碍社会发展、掣肘皇权的反派力量。这种两面性让中兴之主们很为难,“革命”就意味着推翻重建,也就等于把自己的拥趸推向对立面,那岂不是自掘坟墓?这就是所有“颜值担当”们的烦恼,他们身处利益的漩涡,各派政治势力与他们利益犬牙交错,一刀下去伤别人也会伤自己,这刀很难下!可是开国之君没这个烦恼,前朝的所有势力与新生力量本来就是利益对立面,双方见面就一句话——干就完了!因此,刘秀可以革命,司马睿和赵构只能改革。

文章TAG:Hanergy汉能控股集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