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陕甘宁水怎么了,宁夏急调黄河水驰援陕甘两县

陕甘宁水怎么了,宁夏急调黄河水驰援陕甘两县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3:31:57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侵华日军在华北的作战,大体以1940年为分界点,之前为进攻作战,华北方面军所属的第一军、第二军编成内彼时仍然下辖若干老牌师团,比如第5师团、第14师团等部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些野战师团逐步南调,华北已被日军视为了“后方”,兵力和战力开始下降,因此日寇驻山西第一军对陕北的侵扰,主要发生在1939年年底之前,再以后鬼子已经无力西进了。

从1938年3月起至1939年底,日寇第一军曾多次派兵进攻陕甘宁边区府谷至宜川段的黄河防线,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日军对黄河河防发动了大大小小进攻约23次,其中较大规模的进攻7次,所次投入的兵力最少时有2000人,最多时达10000余人。但是我八路军留守部队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日军顽强作战78次,最终完全粉碎了日军的进犯企图。

那么抗战初期兵锋正盛的日军,多次进攻为什么会被挫败呢?主要是留守兵团正确执行了“主动、灵活、积极、坚决、突然、机动”的战术原则,依托黄河天险的有利地形来构筑工事进行正面防御,以中国传统兵法“半渡而击”的战斗动作巧妙迎敌,同时采取派有力部队主动东渡,迂回到敌人侧后实施打击,以配合正面的防御作战,遂使日军多次无功而返。

例如1939年5月,日军大举增兵至汾阳、离石一线,6月初以10000余人进占军渡,于黄河东岸各山头构筑工事,并以炮火向我留守兵团河西阵地轰击,同时以2000余人准备分两路强渡黄河。八路军依托河防工事与敌隔河对战三昼夜,以火力严密封锁河面,使敌最终未能越过河心,与此同时,我河东部队猛烈袭击敌侧背,破袭敌之交通运输线阻,日军敌腹背受击切运输困难,被迫全线撤退。

日军大部队最终难以渡过汹涌的黄河,也与其缺乏技术装备有关,没有了海军配合的日本陆军,在黄河天险面前那就是一帮旱鸭子,仅能以少量船只和橡皮艇实施强渡,兵力和装备优势都难以发挥,遂屡战屡败。所以1939年6月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受挫之后,日军开始转变战略以巩固占领区为主,故对我边区河防不再发起较大规模的进攻,但是并未完全死心。

在陕甘宁边区的河防不断吃紧的情况下,八路军总部遂决定调王震的第359旅返回陕北,以加强河防力量,同时,已经在冀中完成开辟根据地的贺龙第120师主力,也奉命挥师晋西北,一俟晋西北得到巩固,则陕甘宁边区河防就日益巩固。与此同时,八路军主力在晋察冀、在太行山等地区迅速发展壮大,已经严重威胁着日军后方,敌人从1940年起不得不放弃了对陕甘宁边区河防的进犯(百团大战就是1940年发动的)。

换句话说,黄河以东八路军越是壮大,则陕甘宁边区越是安全,1939年夏季,八路军已经发展到15万余人,而再到了1940年2月,八路军更是壮大到40万人,日寇华北方面军疲于应付,就不得不放弃西渡黄河的企图。在一年零十个月的黄河河防战斗中,八路军留守兵团和民兵仅伤亡160余人(另有20多人被敌人毒气所伤),连续击退了日军各次进犯,赢得了保卫河防战斗的光辉胜利,在各次战斗中,日军的伤亡都大大超过了八路军,敌我伤亡比例,最小者2.5:1,最大者达24:1。

当然,我河东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也付出了相当的牺牲,那里的战斗才是最残酷的,没有河东部队的牵制和打击,日军就可以全力西犯。而彭老总当时率八路军前方指挥部,跟随129师在太行山展开和活动,面临敌人的重兵扫荡,压力远超黄河河防战斗,实际上,从八路军留守兵团的伤亡数字就可以看出,日军西渡黄河的兵力和规模都比较有限。

为啥战争时期,都往陕甘宁跑,和平发展时期,都往北上广跑?

傅作义将军在抗战时期的最大贡献,就是坚持了绥远不弃,尽管所部第35军曾经在日伪的进攻下几乎不支,最惨时军力只剩下不足40%,但终于坚持了下来。知道绥远抗战的重要意义吗?那就是避免了日军从塞外迂回宁夏,进而从北方侵入陕甘,这也是重庆方面逐渐重视傅部以及提高其军政地位的原因之一。(傅作义)所以出身晋绥军的傅作义,虽然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只是阎锡山手下的第7集团军总司令,然而在抗战中期以后职务一路飙升: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兼绥远省主席、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到了1945年初,已经跟老长官阎锡山平起平坐了,当然,这里面也有老蒋的刻意拉拢和分化晋绥军的因素。

文章TAG:急调两县陕甘宁黄河水驰援

最近更新